地址:中國北京朝陽區建國門外大街1号國貿寫字樓1座614-616
Tel:+86-10-65051177
Fax:+86-10-65058988
E-mail:soongs@zbkenuo.com
簡述中國陶瓷龍紋的演變史
龍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異動物,長有虎須鬣尾,身長若蛇,有鱗似魚,有角仿鹿,有爪似鷹,能走,亦能飛,能大能小,能隐能現,能翻江倒海,吞風吐霧,興雲降雨。龍在陰陽宇宙觀中代表陽,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封建時代龍作為帝王的象征,也用來指帝王和帝王使用的東西,如龍顔、龍廷、龍袍、龍宮等。龍的雛形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有萌芽,是以夏族圖騰為主體虛拟的想象物。在中國漫長的曆史進程中,龍的形象自在商代形成後也開始了其漫長而複雜的發展過程。朝代的更疊、人世的滄桑、文明的發展、觀念的演變都對龍紋的形象及其含義産生着千絲萬縷的影響。
龍紋是陶瓷器裝飾的傳統紋樣之一,廣義上的龍紋包含龍紋和其他紋樣組合而成的紋飾,如雲龍紋、海水龍紋等,而狹義上的龍紋則單指純粹的龍紋。龍紋最早出現在中原地區新石器時代的龍山文化陶瓷類器物上,彩繪蟠龍紋陶盆是最富有特征的器物。此時的龍紋可能是氏族、部落的标志,與氏族圖騰崇拜有關。商代和西周時期,龍紋也是常見的紋樣。到了元代,龍紋的工藝水平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明清兩代則是龍紋的全盛時期,紋飾主要采用釉下、釉上彩繪方法,亦有用印花、刻劃、堆貼等工藝技法制作。尤為重要的是,明清兩代的龍紋中,龍的上颌部位出現了雙須。同時,明清龍紋還出現了花間龍、蓮池龍、翼龍、正面龍、立龍等形式,為前朝所不見。
新石器龍紋
具體來講,商周時期的龍紋大緻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鱗蟲形态的龍,就是蛇體形,身體像蛇,無肢爪,有一首二體形,也有一體二首形;另一類是獸體形龍紋,張目,有肢有爪,身像獸體,尾巴卷轉。春秋戰國時期的龍都是獸體,爪是三趾,尾細而卷,張大口,角呈後卷狀。秦漢時期,龍的形象是:頭似牛首,有須,大耳,細長角對稱,蛇形體, 有翼, 腳有爪,身附璧,所以秦漢時期的龍紋有“珠聯璧合”之說。
夏商龍紋
唐朝時期龍紋的特征是:身體是胖美健壯的蛇體;身上以斜方格組成的網狀紋鱗片,代替了魚鱗片紋;龍爪從過去的獸爪變為鳥爪形,爪甲繪成略彎的三角形,顯得鋒利有力;龍首的雙角多分叉,口角比前期明顯加深,所以上颚較長,特别是上唇,長而往上翹起;眼睛從過去的圓眼、三角眼變為鳳眼。
唐朝時期
到了宋朝,龍紋形體已有定式,直至元明清,均身為蛇形,身至尾漸細,四肢有羽毛,趾有三、四、五不等,龍首有角、發、須。宋元以前,以三、四趾龍紋居多,元末官方出台民間不得使用“五爪龍”的規定,到明清時期,“五爪龍”被官方所壟斷。
宋朝龍紋
元代龍紋
龍紋的體态在宋、元、明、清也有不同的變化。宋代龍紋頭小腳大身軀壯,發後沖,有須,三趾,有威武感。元代龍紋頭小,頸細,肢瘦而有力,龍首無發或疏發,舌長,身繪魚鱗片或斜格紋。明代永樂以後,龍體變粗,張嘴伸舌,上颚高突,五趾為鷹爪。成化至正德時期,龍紋多閉嘴,方首,毛發上豎,龍睛圓睜平視,風車爪。嘉靖至萬曆時期,龍身又趨細長,毛發增多,龍首上颚伸出,面端鼻尖繪成如意狀,似豬嘴,俗稱“豬嘴龍”。崇祯時期始見正面龍,俗稱“老頭龍”。
明朝龍紋
清朝龍紋
清朝龍紋
清初龍紋尚存明代遺風。至康熙時期,龍嘴變短,眼睛變小,身軀變肥,頭發像獅子,龍須細長而卷曲,神态兇猛。雍正時期仿明代龍紋,但頭部特征同清代。乾隆時期龍身粗,毛發多,嘴部特征仿明代,整體有蒼老感。嘉慶、道光以後,龍的身軀更為臃腫,龍紋的繪制呆滞,線條簡化,毫無威嚴之感。清代龍紋以奢侈、秀麗、精繁、多彩的“羅可可之風,反映了中外文化交融碰撞、矛盾交錯、變革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