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中國北京朝陽區建國門外大街1号國貿寫字樓1座614-616
Tel:+86-10-65051177
Fax:+86-10-65058988
E-mail:soongs@zbkenuo.com
中國瓷器歷代名窯—南方篇(一)
湖南省
1長沙窯
在今湖南長沙市銅官鎮,又名銅官窯。以燒制青瓷為主,兼燒少量的白釉、褐釉、醬釉、綠釉和藍釉等,是唐代南方的重要青瓷窯。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胎呈灰白或青灰色,少量黃褐和微帶紅色,後者往往再敷一層化妝土。胎體較疏鬆。
(2)釉色多種,以青釉為主,青釉青中帶黃色者為多。釉面均有細小紋片。
(3)產品以盤、碗、碟、杯、壺、瓶、燈等陶瓷日用品為主,還有豬、羊、馬、獅、青蛙等玩具。陶瓷造型前期豐滿端莊,線條圓潤柔和;後期趨於秀麗。以壺為例,前期腹體圓渾,短頸,卷唇或唇外折,多棱短流,單曲柄,條形橫系豎系。後期多為瓜棱腹,喇叭口,細長頸,圓管長流,雙曲柄,模制印花耳系。
(4)裝飾技法有釉下、釉中彩繪及印花、貼花、彩色斑點等。釉下、釉中彩繪初期形式是單一的褐彩,繪以簡單草率的花草紋,以後逐步演進到褐、綠兩種彩色,一種是以筆直接繪畫紋飾,另一種是在胎上先刻劃紋飾輪廓,然後在刻線上填繪褐綠彩。以彩色斑點作裝飾較普遍,始飾以大圓斑四組,漸變為小斑點組成的紋飾,大圓斑有褐色、褐綠色兩種,小斑點則多數為褐綠或褐藍相間的紋飾。貼花多裝飾在壺、罐腹部,題材有人物、鳥獸、雙魚、葡萄和圓景等,在紋飾上多施以醬釉圓斑。晚唐出現印花裝飾工藝,主要見於盤、碗、碟的器內,紋飾以花卉居多,較簡練。此外,以詩和商品宣傳文字為題材的裝飾也多見。
(5)碗、盤、碟一類器物採用疊燒,器心與器底均無釉露胎,很少使用支具墊燒,故燒成後一般都不存在痕跡,僅個別噴心發現3枚支釘痕,其中一部產品在露胎部分加彩遮蓋美化。此外,盤心有作方塊狀露胎的。盒類器物平底外凸,口沿及底無釉露胎。罐類器物則平底內凹,一般器外底中心有釉,中心以外無釉露胎。
2 嶽州窯
在今湖南湘陰縣,唐屬嶽州,故名,燒瓷于隋唐五代,是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胎色灰白,胎較薄、較輕,胎體不太緻密。
(2)釉色灰青或豆青,也有青黃或醬綠色的。釉撥且光亮,釉面有細小紋片和氣泡,胎釉結合不好,易剝落。隋代產品均施半釉,內壁與器外下腹部位往往露胎,有流釉現象。
(3)器物有碗、盤、缽、瓶、高足盤、四系罐、八棱短流壺等。碗足以圓餅形和玉壁形足多見,高足盤、淺盤口四系罐、八棱短流壺具有自己的風格。
(4)裝飾以印花為主,配以劃花,器物肩腹部往望裝飾著由團花和卷葉紋組成的帶狀紋飾,高足盤盤心紋飾多達30種以上,尤其是盤中心部位的多層花紋裝飾,為其它各窯所不見。此外,還見有浮雕蓮瓣紋裝飾的。
(5)裝飾方法與長沙窯基本相同,五代時有所改進,採用支釘支燒,所燒盤、碗底部均留有4-6個小而圓的支燒痕。
3湘陰窯
在今湖南湘陰,故名。為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 共發現三處,以縣城內遺址為最早,出土遺物都具隋 代作風,器身多有印紋裝飾,僅高足盤心紋飾即達三十種以上,為同時期其他瓷窯所少見。鐵罐嘴遺址標 本有唇口及玉璧底碗,屬典型唐代式樣,為唐代嶽州 窯的一部分。烏龍嘴遺址多印花魚紋碗,碗心飾團菊一朵,有宋代特徵。
安徽省
1壽州窯
在今安徽省淮南市,唐屬壽州,故名。共發現隋唐窯址六處,是唐代著名的黃釉瓷產地之一。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隋代產品
-
隋代燒青瓷,胎質堅硬,胎體較厚,胎色青灰;斷面較粗,有大小不等的氣孔和鐵質斑點。
-
釉色青中帶黃或帶綠,光澤很好。器物一般隻施半釉,釉面常有小開片。
-
裝飾方法有印花、劃花、貼花三種。劃花有蓮瓣紋、單弦紋、複弦紋、波浪紋等;貼花僅見卷草紋。圖案的組成常採用帶狀或團花狀。
-
器形主要有四系瓶、高足盤、小口罐等。
(2)唐代產品
-
胎體比較厚重,胎色白中泛黃。
-
釉色以黃為主,釉面光潤,開小片紋,表層有透明的玻璃質感。大多施用化妝土,但釉與化妝土結合不牢,有剝落現象。
-
採用3足支釘或托珠疊燒,碗、盤內心和底足留有3個支釘或托珠痕。
-
器形有碗、盞、杯、缽、注子、枕、玩具等。器多數平底,有的底心微凹。碗、盞一類器足的邊棱用刀削去。注子有多角形短流,枕為小長方形,都具有典型唐代風格。
2蕭窯
在今安徽蕭縣白土鎮,故名。創燒于唐代,而終於金。唐代燒黃、白、黑釉瓷器,入宋 以後主要燒白瓷。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唐代產品
-
胎體厚重,胎質不純,呈焦黃色,胎體內雜有不少白、黑或紅褐色微粒。
-
黃釉瓷產品釉色黃中閃綠,流釉處成墨綠色,積釉處有小開片。
-
蕭窯與壽州窯相距較近,深受壽州窯影響,產品工藝特徵與壽州窯基本相似。
(2)宋、金代產品
-
胎色有灰白和焦黃兩種。胎質有精粗之分,灰白者精,焦黃者粗。
-
以白瓷為主,釉色白,釉薄處灰暗無光,釉厚處呈牙黃色,並透出乳白色亮光。此外,還兼燒黃釉、黑釉、白釉黑花等品種。
-
採用3足支釘或托珠疊燒,故碗、盤等器內心和底足留有支釘或托珠痕,一般3個。
-
器形除碗盤外,還有枕、雙耳罐、小件瓷塑動物等。
3繁昌窯
在今安徽繁昌縣,故名。燒瓷于宋代,專燒青白瓷。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胎較薄,胎色白中閃青,釉面光潤。
(2)碗盤類器物施釉一般近底部,外壁旋削痕明顯,底足可分三類:1.平底內凹;2.圈足平切;3.圈足壁斜切。
(3)產品中以注子和注碗配套的溫酒器最富特色。
(4)器物大多無紋飾,碗內心飾團花紋較多見。
(5)採用墊餅墊燒,器物足內無釉。
4京淮南窯
因在安徽省淮南市而稱名。是一處隋代的青瓷窯場。燒制的器物有四系瓶、高足盤、小口罐等。胎質堅硬、 細膩、擊之音脆。胎壁較厚、斷面較粗、有大小不等的氣孔和鐵質斑點。青色釉為透明玻璃質、光澤好。釉層 厚薄不均,釉厚處色濃,釉薄處色淡,有的釉色青中帶 綠,有的青中帶黃,器物一般隻施半釉。釉面常有小開 片,積釉處往往產生一種紫翠色的窯變釉。瓶和罐上有裝飾紋樣,方法有印花、劃花、貼花三種。劃花有單弦 紋、複弦紋、弧紋、波浪紋、蓮瓣紋等。貼花隻見卷草紋一種。
5泗州窯
在泗州境內(今安徽泗縣),故名。始燒于宋代。 以燒白瓷著名。最早見於南宋周輝《清波雜誌》,渭 泗州窯在泗縣附近,所燒瓷器也屬定窯系。窯址迄今尚未發現。
6宿州窯
在宿州境內(今安徽宿縣),故名。始燒于宋代,以燒白瓷為主。 南宋周輝《清波雜誌》:“輝出疆時見虜中所用定器,色瑩淨可愛,近年所用乃宿、泗近處所出,非真也,”可知宿州白瓷有定窯作風; 明清兩代文獻著錄宿州窯者多來源於此。窯址迄今尚未發現。
江蘇省
1均山窯
在江蘇宜興丁蜀鎮之均山,故名。是東吳後期至唐代的青瓷窯場。常見青瓷品種有缽、碗、盞、洗、壺、罐等。青釉常作豆綠色,微微泛黃,器黑滿釉,器外施釉不到底。裝飾花紋有弦紋、水波紋、斜方格網紋、聯珠紋和鋪首,耳面常印有人字紋。
四川省
1邛崍窯
窯址在今四川省邛崍縣,故名。創燒于南朝,是隋唐時期四川的一處重要青瓷窯場。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胎體較厚,胎色多種,以紫紅色胎為主,還有灰色、土黃色、黃中帶褐等,胎中有分佈均勻的細砂料。胎釉之間往往施一層白色化妝土。
(2)釉色有青釉、青釉褐綠斑、青釉褐綠彩繪等品種,與湖南長沙窯有不少共同點。
(3)南朝時期的器物,常見的有四系壺,壺的四系多為橋形;還有斂口的小杯,高足盤則具有隋代作風。唐代器物造型多樣,有碗、壺、罐、洗、盤、瓶等器,不少器物具有四川地區特色,在其它唐代瓷窯中極少見,如提梁罐,口大於底,罐身成斜線形,在口緣上有弓形提梁,便於提攜。油燈的製作也極別緻,碗形燈為夾層,中空,可注水降低油燈的熱度,減少油的過熱揮發,以達到省油的目的。還大量燒制小件雕塑,有動物、雜技傭、胖娃娃等形象,姿態生動。
(4)裝飾紋樣簡單,除青釉褐綠斑、褐綠彩繪外,點彩較多,有用褐點組成紋飾;或用褐彩點成一圈,中央點綠彩;也有用褐綠兩色間隔排列組成紋飾等。
2彭縣窯
在今四川彭縣,故名。燒造年代為宋代,專燒白瓷,是目前在四川省發現的唯一白 瓷窯址。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胎體緻密,胎色白中閃黃。釉面光亮,釉色白中帶黃,但有一部分呈灰白色。
(2)產品以碗、盤、碟為主,瓶、罐、洗、盒等品種極少。
(3)裝飾有刻劃花、印花、堆線三種,前二種與定窯風格類似。刻劃花以雙魚紋多見 ,還有纏枝牡丹、折枝蓮、蓮瓣及風扇形花瓣等。印花紋飾以花鳥為主,如飛鳥銜草、鳳穿牡丹、鷂鷹穿花、雙雁、魚鴨、鴛鴦戲蓮圖及各種纏枝花、折枝花、朵花紋,鳥類 多為展翅飛行,最大特點是都不畫足。堆線是用瓷漿以筆勾勒出六根線條於碗、碟的內 壁,表示六出花瓣,或用六條曲線表示花瓣形。
(4)與定窯的區別
-
彭縣窯口沿有釉,器內和外底粘有砂痕,圈足端或底無釉,產品皆施化妝土。定窯口沿無釉,器內外光潔平整,圈足內有釉。
-
彭縣窯的六出花瓣採用白色瓷漿堆線,較淺;定窯則以起棱線條表示。
-
印花效果彭縣窯顯得有些模糊不清,線條略為呆闆;定窯則紋樣清晰流暢。
3青羊宮窯
在今四川成都市青羊宮,故名。始燒于南朝,結束于唐末、五代,以燒制青瓷為主。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胎色有灰白、紫、淡紅色三種,紫色和淡紅色胎體較粗糙、疏鬆,瓷化程度較低。
(2)釉色有豆青、米黃、褐青等,除個別器物施釉到底,一般均施半釉,釉層淺薄,釉面有細小開片,有剝釉現象。
(3)產品有壺、盤、碗、杯、罐、缽、硯、爐等。壺為淺盤口,短頸;罐、碗皆斂口;壺、罐的共同特點是鼓腹、平底,肩部橫安橋形系或豎安複式系。有的盤帶喇叭形高圈足。硯均多見。絕大多數器物的底足為微內凹的圓餅形實足,且邊棱削去;小圓餅形實足碗是青羊宮窯的大宗產品。
(4)裝飾簡樸,主要採用彩繪、模印、刻劃等裝飾方法。紋飾有菊花、蓮瓣、卷草、麥穗、聯珠紋、圓點紋與凹凸弦紋。彩繪裝飾可分高溫釉上、釉下彩兩種,用褐彩或黃彩繪聯珠紋等紋飾。
4廣元窯
在今四川廣元縣,故名。始燒于唐代,停燒於南宋末年。燒瓷品種較多,以燒黑瓷 為主,兼燒醬釉、綠釉、黃釉瓷等。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胎色有灰、褐、紅、褐黑等種,褐為主,質地堅密,瓷化程度較高。
(2)黑瓷品種除純黑外,還有兔毫、玳瑁、油滴等。
(3)產品有碗、盤、瓶、罐、壺、爐、盞、茶託及猴子騎小狗瓷塑等,碗、盤的外壁多為半釉,足為玉壁底或矮足環底。較有特色的產品有玉壁底弇口黑釉茶盞及黑釉凸 線紋罐。
(4)裝飾有畫花、刻花和印花三種。畫花多在碗、盤的內壁;也有在碗的內壁從口至底用白釉繪五條直線,然後再澆黃釉,把碗分為五瓣的葵形碗。劃花為簡單的花草紋, 印花多見水波紋。
5大邑窯
在今四川大邑,故名。為唐代四川大邑,故名。為唐代四川地區白瓷產地。 最早見於杜甫《又于韋處乞大邑瓷碗》詩:“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綿城傳,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據此大邑白瓷碗當具胎薄、質堅、音脆和釉白如雪等特徵,與唐代著名邢窯白瓷極為相似。但窯址至今尚未發現, 四川地區唐代墓葬中也無此窯白瓷出土。
6華陽窯
也稱“琉璃廠”或“琉璃廠窯”。在今四川成都華陽勝利鄉一村,故名。 建于宋代,燒瓷品種有黃釉及黃釉綠彩,遺物以綠色彩繪較多,有黃釉綠彩大盆,盆裡中心刻雙魚紋,兩魚逆水並遊,輔以水草,線條自然流暢,有較高水準。
雲南省
1玉溪窯
在今雲南省玉溪市,故名。創燒于宋元,而止於明,燒制青瓷和青花瓷器,其特徵是:
(1) 青瓷有印花、劃花及問紋飾三種,印花多陽紋花卉,劃花為簡單的雲紋及水紋等。釉色青灰。
(2)元末明初開始仿製景德鎮青花瓷器,胎質較松;釉色青灰,與所產青瓷相同;紋飾簡單粗獷,以魚藻、折枝花及四佛杵等花紋居多。
(3) 器形以盤、碗為多,還有玉壺春瓶、罐等。
江西省
1景德鎮窯
在今江西景德鎮,故名.據文獻記載始燒于唐玄德年間,但目前考古發現瓷窯遺址,最早為五代,燒青瓷和白瓷。宋代燒制青白瓷。元代青白瓷繼續燒制,並創燒青花、釉裡紅及卵白釉瓷。明代一躍成為全國瓷器生產中心,明清兩代燒制青花、彩瓷及單色釉瓷,成就卓著,名聞暇耳。
2洪州窯
在今江西豐城縣,唐代屬洪州,故名。是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始燒於東晉,終於晚唐。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胎骨堅硬,胎色灰白;胎體厚但勻稱,旋削規整,多數器壁下端有一道規整的旋削麵。
(2)以青瓷為主,釉色有青綠、黃褐等色。胎釉之間敷一層化妝土,燒成後釉面光亮,青中泛白。多數器物有開片現象。
(3)器形常見碗、盤、杯、豆、盞、碟和缽等日常生活用品,造型樸實,但富於變化,並具有仿金銀器的特點。
(4)裝飾技法有刻花、劃花、剔花、鏤空、堆塑和模印等;紋樣線條清晰,刻劃紋樣有蓮瓣、蓖紋和水波紋;模印紋樣常見重圈、梅花和寶相花紋。
(5)在裝燒技術上,除支燒、墊燒外,還採用匣缽裝燒,缽內一般放3-5件器物,疊燒或大小套燒,故器物底足無釉,有的器內還有疊燒痕。
3白舍窯
在今江西南豐縣白舍,故名。燒瓷于宋元,專燒青白瓷。其產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胎色潔白,胎體較薄,釉色白中泛青。
(2)器物以盤碗為主,還有注壺、盞托、盒子與枕等,壺為瓜棱或八方形,保留有金屬器物造型的遺風。
(3)裝飾以刻花居多,蓮瓣紋多見;還有剔刻月梅紋的。醬色釉口刻花碗,為其它青白瓷窯所不見。
(4)造型、釉色與景德鎮青白瓷產品相似,區別是白舍窯器物底部墊餅支燒痕不呈黃褐色。
4七裡鎮窯
位於江西贛州東郊七裡鎮而名。始燒于晚唐,盛于兩宋,終於元。前後延續三百多年歷史。窯址範圍在東西寬約一公裡的範圍內,有窯址堆積十六處,面積達三千多平方米,是江西省目前發現的一處規模最大,燒制歷史最長的宋元古窯場。七裡鎮的產品有青釉,白釉,影青釉和黑釉等品種。青釉胎質堅細,胎色灰暗,釉呈蟹殼青,有細小開片,帶有砂粒。白釉,影青瓷胎質細膩,火候甚高,叩之聲脆;釉厚呈乳白色,釉面光澤晶瑩。黑瓷製品較複雜,有黑釉,醬紅釉,醬褐釉,茶青釉,黑釉窯變等。但真正烏黑發亮的黑釉不多,窯兔毫,玳瑁等斑紋也不太成功;胎呈暗紅或紫灰色。七裡鎮窯生產的多為碗、盤、盞、碟、罐、缽、壺等陶瓷日用品,器體厚重,大多為實圈足,施釉不及底,足部露胎。
5樂平窯
因窯址在江西省樂平縣而名。燒造年代在明嘉靖前後。所燒青花瓷器分粗細兩種,粗者胎質厚重,釉汁呈藍灰色,青花色調較淡;細者胎質白而薄,釉色晶瑩,青花色調清新明晰。器物多為碗、盤、碟、盅之類,以碗為大宗。圖案有人物、奔馬、八卦、菊花、纏枝花卉、變形梵文等。樂平窯以青花碗為最具特色,碗心往往有“福”、“壽”、“善”、“光”等字樣,或有魚、蟹、兔、菊、牡丹和纏枝花卉等圖形。碗底寫有“萬福攸同”,“ 富貴佳器”之類的吉祥語款,或“大明年造”等款銘。
6吉州窯
在今江西吉安永和鎮,隋至宋屬吉州,故名.又稱“永和窯”。創燒于五代,興盛於南宋,元 末停燒。燒瓷品種繁多,有青白瓷、青瓷、黑瓷、醬色釉瓷、綠釉及白地黑花等。其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胎色呈米黃或黑中泛青,胎質粗松。
(2)器形多為碗、杯、盞、罐、瓶、枕、盒之類的日用品;所制玩具、塑像也很有名。
(3)在裝飾上,採用灑釉、剔花、印花、彩繪、剪紙貼花和堆塑玩具多種技術、法。黑釉剪紙貼花是吉州窯的獨創,其紋樣有花卉、鸞鳳、鴛鴦、奔鹿、雙蝶、梅、蘭、菊、竹等;還有用“長命富貴”、“福壽康寧”、“金玉滿堂”之類吉祥文字組成圖案的剪紙。尤其是木葉紋,堪稱一絕,為吉州窯獨有。
(4)彩繪瓷一般都是在白地或米黃地上繪黑或赭色,紋飾多以花、草、蟲、魚、鳥、獸、山水為題材,邊飾以回紋為多。
(5)玳瑁釉及窯變花釉品種,也為特色產品。
(6)有的產品借鑒北方定窯,採用覆燒法。
7白滸窯
西省臨川縣白滸渡一帶,故名"白滸窯"。燒造年代為南朝至宋代。主要產品有碗、罐、缸等,以碗為主。器物多為平底,底心稍內凹,也有部分圈足器。大多胎骨粗糙、厚重,胎土灰色。釉色多呈青綠、醬褐,也有少量豆青色。器內施全釉,外施釉多不及底。釉面常開細冰裂紋,釉水不均勻者呈淚痕狀。紋飾較簡單,多為葵花形紋,罐類器物的肩部,常以“鋪首”為飾。
8豐城窯
在今江西豐城寺前山一帶,故名。始燒于東晉,歷經南朝至唐代, 早期所燒器物與江西地區東晉、南朝墓葬出土物近似。隋代高足盤心印有多種花葉紋飾,其造型紋飾與各地青瓷大體相同。唐代釉有青、 褐二色,與陸羽毛《茶經》記載“洪州窯瓷褐”基本一緻;唐時豐城 屬洪州,故此窯即唐代的洪州窯。
9贛州窯
在今江西贛州,故名。始燒于宋代,燒青白瓷,有刻花紋飾; 元代燒青白瓷、黑釉及龍泉釉。發現的高足杯與柳鬥杯有地區特色;杯裡施釉,外部劃刻柳鬥紋,不施釉,頸部有凸起白色乳丁 一周。1976年南朝新安海底打撈元代沉船一艘,打撈元代瓷器一 萬七千餘件,其中不能判明窯口者二千餘件,還有贛州窯柳鬥杯及吉州窯白地黑花瓶等。
10南豐窯
在今江西南豐,故名。最早見於元代蔣祁《陶紀路》一書, 謂與景德鎮競爭者有此窯。六十年代發現,七十年代再作調 查,判明為專燒青白瓷單一品種的瓷種。始燒于宋代,所燒器物以盤碗為主,尚有注壺、盞托、盒子與枕,裝飾以刻花居多,有剔刻月梅紋的,有醬口刻花碗,為其他青白瓷窯所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