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中國北京朝陽區建國門外大街1号國貿寫字樓1座614-616
Tel:+86-10-65051177
Fax:+86-10-65058988
E-mail:soongs@zbkenuo.com
《耀州窯》
陝西省:
耀州窯: 耀州窯在今陝西省銅川市的黃堡鎮,唐宋時屬耀州治,故名耀州窯。該窯唐代開始燒陶瓷,經五代、宋、 金、元幾朝。早期唐時主要燒制黑釉、白釉、青釉、茶葉末釉和白釉綠彩、褐彩、黑彩以及三彩陶器等。 中期(宋、金)以燒青瓷為主。北宋是耀州的鼎盛時期,據記載且為朝廷燒造“貢瓷”。後期(金、元) 開始衰落,而終于元初。 發展曆程
耀州窯始于唐代,北宋末為鼎盛期,宋代六大窯系,終于民國。其窯址位于陝西省銅川市黃堡鎮,舊稱同 官,宋代時屬耀州,故名“耀州窯”,包括陳爐鎮、立地鎮、上店鎮及玉華宮等窯在内。是宋代北方民間 青瓷的主要産區之一。 宋代晚期以青瓷為主,胎薄質堅,釉面光潔勻靜,色澤青幽,呈半透明狀,十分淡雅。裝飾有刻花、印花, 結構嚴謹豐滿,線條自由流暢。紋飾多滿布器内外,種類繁多,有牡丹、菊花、蓮花、魚、鴨、龍鳳等, 風格粗放健美,生動自然。器形有碗、盤、瓶、罐、壺、香爐、香熏、盞托、注子溫碗、缽等。 耀州窯在宋時北方的青瓷窯場中最負盛名,堪稱翹楚。于神宗元豐(1078-1085)至 徽宗崇甯(1102-1106) 的三十來年間,曾為朝廷燒制貢瓷。其不凡的制瓷技巧和灑脫活潑的風格對當時各地窯場産生了很大影響, 得到廣泛推廣,由此形成了一個自北而南的範圍廣闊的耀州窯系。耀州窯系以黃堡鎮為中心,襄括了河南 宜陽窯、寶豐窯、新安城關窯、廣東西村窯、廣西永福窯、内鄉大窯店窯等多個窯場。各窯制品均與銅川 窯相似,僅由于所用原料有差别,胎質與釉色也有些微不同。 特征
唐和五代時胎質稍松,呈灰色,釉質失透,有乳濁感;宋代青瓷胎體較堅簿,胎色灰褐或灰紫,釉質瑩潤 透明,釉色青綠如橄榄,釉薄處呈姜黃色;金、元時胎質稍粗,胎色呈淺灰或灰色,釉面多數姜黃,青色 者少。釉質稀簿而不潤。裝飾手法上以刻花和印花為主,刻花尤為精美,刀法犀利流暢,剛勁有力,立體 感較強。裝飾藝術上,紋飾豐富多彩。紋樣有動物、人物、花卉和圖案等。紋樣中的動物有龍、鳳、獅、 犀牛、馬、羊、狗、鶴、鵝、鴨、魚、鴛鴦等。人物有嬰戲、佛象、力士等。花卉有蓮花、牡丹、菊花、 梅花、水草等。圖案紋有:八桂紋、三角紋、回紋等。在紋飾上,五代以前古樸大方;宋時豐富多樣,且 技藝精湛,出類拔萃;金元時日趨簡單。耀州窯的燒造工藝和裝飾技法,對全國各地的影響較大,除陝西 境内的一大批窯仿燒外,它的技藝還傳到河南省的臨汝、禹縣、寶豐、内鄉等窯,傳到廣東的西村窯、廣 西的永福窯,形成了以黃堡鎮窯為首的一個龐大的窯系。 耀州窯青瓷的主要特點:紋飾刻的非常清晰,帶有北方人的性格特點,史籍上記載又叫刀刀見泥。耀州窯 的傳統工藝主要體現在原料的采配、成分及加工,泥料的儲備及練揉,手工拉坯及修坯,手工雕花、刻花、 劃花、貼花、印花,釉藥的選配、制備及敷施,匣缽、窯具的制作及裝窯,火焰氣氛及燒成等七個方面。 一件制品完成要經過采料、精選、風化、配比、粑泥、陳腐、熟泥、揉泥、手拉坯、修坯、釉料精選、配 制、施釉、手工裝飾(雕、刻、貼、印)、窯具制作、裝窯、燒窯等17道工序。各工序都有相應的技術要求, 掌握相關技藝的人被稱為"匠人"。 耀州窯以銅川黃堡鎮為中心窯場,沿漆河兩岸密集布陳,史稱"十裡陶坊"。同時還有立地、上店村、陳爐 鎮、玉華村等窯場,依次排列,綿延百裡。經過金元兵災及各朝代的動蕩變遷,各陶場均已停燒,惟有陳 爐鎮延續至今,成為西北地區的制瓷重鎮。陳爐鎮11個村莊幾乎家家燒瓷,被譽為"陳爐不夜"。
耀州窯燒制唐三彩、白瓷、青瓷、黑瓷和醬色釉瓷等品種,以青瓷最負盛名。其青瓷産品的特征和鑒定 要領是:
(1) 胎色灰白,胎質堅硬,露胎處呈現醬黃色。
(2) 釉色青黃、深沉,釉層較厚,器物往往上部厚,下部薄,胎釉交接處呈姜黃色。此外,青釉釉面 上有的出現小的露胎褐斑,為其它青瓷所不見。
(3) 器型豐富,盤 、碗、杯、碟、瓶、壺、罐、爐、盒、香薰、注壺、注碗、盞、缽、燈、枕等均有, 器物造型多變,有花瓣式、瓜棱 式和多折式,外形美觀。其中力士爐 頗具特色
(4) 唐末、五代青瓷采用劃花裝飾,紋飾題材多為水波與花草紋。
(5) 宋代裝飾技法主要是刻花、印花、劃花以及模印刻劃相間,以刻花、印花為主。北宋中期刻花發 展成熟,刀法犀利,線條剛勁有力,刀痕有斜度,是宋代刻花技法中最優秀者。北宋晚期的印花也很精美,布局嚴謹,對稱勻衡。紋飾有纏枝蓮、把蓮、牡丹、纏枝菊、波浪、飛鶴、飛蛾、犀 鶴、博古、海水遊魚、蓮塘戲鴨和嬰戲圖案等,龍鳳紋則是宮廷瓷器專用題材。水波紋外一般刻 劃以六角形邊線,水波中三魚多見。嬰戲圖案則以蕩秋千為主。宋代花紋裝飾特點是,早期于器 面刻劃簡單的花瓣紋;中期則花紋滿布器面;到了晚期花紋線條大多纖巧。
(6) 金代産品瓷胎呈灰白色,青釉呈色偏黃。大量使用陶範印花,滿布器面的花紋逐漸減少,而在盤、 碗内壁,大量出現菊花、蓮花、水波、魚鴨紋等,構圖簡單,呈圓圈形。
(7) 元代産品器外一般施半釉,挖足淺,足較寬,似玉環底足,足内心有乳狀凸起。
(8)晚唐、五代盤、碗一般采用支釘支燒,通體滿釉,足内有3個支釘痕。宋代器物足端無釉,足内有 釉。金、元時期一般采用疊燒,盤、碗内有疊燒痕,也有用一缽一器裝燒的,則僅足端無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