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展覽“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將在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展出來自大英博物館藏品中的100件(套)文物,“以物述史”,借助文物的視角遨遊世界歷史。展覽平等地看待人類曾經存在和當代仍然存在的各個文明,力圖發現每個文明自身的價值及其對人類歷史的貢獻。展品包括出土於伊拉克尼尼微古城的“大洪水”記錄闆、西元前2500至2000年的印度文明印章、出土于河南的三彩文官俑等來自各文明的文物。
——國家博物館
2010年,在大英博物館近八百萬件浩瀚的藏品中,英國廣播公司(BBC)遴選出其中100件,作為其描述200萬年來世界歷史的切口。從高2.6米、重7.2噸的拉美西斯二世像,直至輕如鴻毛的VISA卡,每一件文物都是一部微縮歷史,講述著它的國家與時代所發生的故事。這部名為《大英博物館100件藏品中的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的系列紀錄片在推出後曾風靡世界,並編成圖書在英、美發行。今年3月,這100件文物將從英國來到國家博物館,為中國觀眾講述這個深不見底的歷史故事。
3月1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共同舉辦的“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覽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文化部部長雒樹剛、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與英國駐華大使吳百納、大英博物館館長哈特維希·費舍爾出席開幕儀式。
雒樹剛在緻辭中說,本次展覽通過精選出來的100件(組)藏品,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全球一體化的視角講述了世界歷史發展變遷的故事,讓觀眾在領略人類文明精華的同時更加真切地感知文明間的互補、互動和相互交流。中英兩國是東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都曾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也都為人類發展進步作出過重要貢獻。近年來,包括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在內的中英重要文化藝術機構間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成為中英文化交往中的重要力量。
工作人員將唐代墓葬俑放入展櫃
此次展覽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交流合作的新裡程碑,也是近年來中英兩國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展覽緣起于2010年大英博物館與英國BBC廣播公司的合作專案——用100件館藏文物講述世界歷史。由於廣播節目在英國廣受好評,創下1100萬人同時收聽的記錄,大英博物館又與企鵝出版公司出版了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中文版《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一書。在此書基礎上,大英博物館對文物調整後,推出了同名的展覽項目在世界範圍內巡展,已在日本、阿聯酋、中國臺灣、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的多家博物館展出,成為近年來國際博物館界的熱門話題。中國大陸是“大英展”世界巡迴展覽的重要一站。6月至9月該展覽將移師上海博物館。
工作人員清點路易斯棋子
工作人員清點路易斯棋子
工作人員將路易斯棋子放入展櫃
“大英展”從大英博物館800多萬件藏品中精選出100件(組)展品,從奧杜威峽谷出土的石質砍砸器,到當代人工製品,縱橫200萬年,橫跨五大洲,向世界觀眾講述人類文明的歷程。與觀眾們熟知的世界史敘事模式不同,“大英展”並不旨在展現不同文明之間的差異,或者文明自身的獨特性,而是通過兩條線索突出其共性以及文明之間相互交融、彼此影響的事實:其一,資源、技術、思想、文化的傳播與共用,造就人類文明本身,自古以來這種交流與融合就從未中斷,並不斷塑造著文明的軌跡;其二,儘管不同文明擁有風格各異的面貌,但其共同關心、嘗試解決的問題卻是一緻的,因此文明的差異並不是產生分歧的理由,而是可供互相借鑒的契機。展覽的主線仍然是縱向的時間線索,但在每一部分的闡釋中,上述兩條線索都隱含其中,並帶領觀眾通過解讀每一件展品去感受一部別樣的世界歷史。
工作人員開箱取出唐代墓葬俑
在這包羅萬象的展覽中,每一件展品背後都有引人入勝的故事,而這100件(組)展品的組合,則構成了一部絢爛多彩的世界歷史。展覽力圖通過解讀過去而創造未來。為了便於觀眾理解,對部分展品提供微信語音導覽及導覽語音下載。包括序言,展覽共分九個單元。
開端部分敘述250萬年前,第一批工具被人類祖先在非洲製作出來,從此與我們建立起聯繫。大英博物館收藏的最古老文物奧杜威石質砍砸器,就是這些工具之一。這些展品揭示了人類現有生活方式的諸多方面在西元前2500年前即已落地生根,並講述人類及其創造物深邃複雜而又激情四溢的故事。
工作人員清點大洪水記錄闆
展覽還記敘了西元300—1100年的貿易與侵略。西元800年左右,中東和亞洲的大部分地區被兩個超級大國控制,分別是中國的唐朝和伊拉克的伊斯蘭阿拔斯王朝。他們支配著連接東西方的絲綢之路上的巨額貿易;依靠商人和駱駝組成的商隊,香料和絲綢等奢侈品得以在絲路上流通。因為對東方奢侈品的需求持續高漲,這類貿易活動在中世紀早期達到鼎盛。西元4世紀製作的霍克森胡椒瓶,其珍貴的材質和奢華的裝飾,表明香料在中世紀西方有著怎樣的價值。同時,另一個複雜的貿易網路也興盛起來,即以印度洋為中心,依靠季風和眾多港口,將數千英裡內的不同國家聯繫起來的海洋貿易網。無論在陸路絲綢之路還是在印度洋,人口和貨物的流通並無限制。
工作人員清點中國西周康侯簋
西元900至1550年的“變革與適應”部分也是展覽的一個重要部分,它是一個在藝術和技術上取得巨大成就的時期。世界範圍內,從經濟學到天文學等各方面的發展促進了尖端和精美器物的創制。展出的中世紀文物,有的體現了新理念;有的則通過對舊器物與舊技術的革新以適應新時代的變化;有的則表達宗教信仰。中世紀也是一個巨大創新的時代。燒造於中國元代的青花瓷主要用於出口中東市場,之後逐漸成為代表中國文化的藝術品。
工作人員清點唐代墓葬俑
展覽的最後一個單元為“我們創造的世界(1800年至今)”。20世紀是一個矛盾衝突和社會變革空前激烈的時代,對衝突的體驗深刻影響了人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反映在藝術家和工匠製作的物品中。在本部分展出了2005年中國深圳生產的太陽能充電電燈,代表了當下人們對清潔能源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