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古道
                    聯系我們

                    地址:中國北京朝陽區建國門外大街1号國貿寫字樓1座614-616

                    Tel:+86-10-65051177

                    Fax:+86-10-65058988

                    E-mail:soongs@zbkenuo.com

                     
                    您的位置:首頁 >> 相關新聞 >> 行業新聞

                    “中國古代書畫”專題展覽


                    展覽時間:常設展覽
                    展覽城市:北京 - 北京
                    展覽機構:中國國家博物館
                    展覽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長安街16号天安門廣場東側
                    主辦單位:中國國家博物館
                    展覽備注:展廳位置:南12展廳
                    展覽介紹
                    經過緊張的籌備,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的“中國古代書畫”展将于2019年12月17日在國家博物館南12展廳隆重開幕,此展覽是國家博物館立足館藏推出的專題展覽又一力作。

                    一、展覽緣起

                    中國書畫藝術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書畫藝術相互借鑒,形成了許多共同的審美意趣和精神追求。中國國家博物館作為代表國家收藏、研究、展示、闡釋能夠充分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代表性物證的最高機構,曆來重視對古代書畫的征集與收藏,館藏古代書畫名品佳作近萬餘件。這些藏品的時間跨度從魏晉殘紙、隋唐寫經到宋元名家、明清流派,脈絡清晰、規模龐大、品類豐富,在國内同類收藏中位居前列。此次“中國古代書畫”專題展覽在展示國博豐富館藏的同時,旨在反映中國書畫藝術極為悠久的曆史和輝煌的成就,再現傳統文脈連綿不斷、代續傳承的本質,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包容大度與創新進取。

                    二、展覽概況

                    此次“中國古代書畫”專題展覽以時間為主線,遴選宋元名家的稀世之作和明清各派的代表作品52件,較為全面地展示出宋元以降中國古代書畫的發展脈絡。展覽共分為宋元時期的繪畫與書法、明代的繪畫與書法和清代的繪畫與書法三個單元。

                    展覽第一部分為宋元時期的繪畫與書法,共展出作品6件。中國書畫的卷軸墨迹始于魏晉時期,由于年代久遠,宋代以前的名家作品流傳甚少。

                    宋代宮廷畫院出現,山水畫成就突出,花鳥畫追摹自然,人物畫注重傳神;元代“文人畫”興盛,強調筆墨與意趣,是中國繪畫藝術的創造性發展。

                    此次共展出3件宋元時期繪畫作品。其中宋人所繪《辋川圖卷》系以唐代王維《辋川圖》或其他宋人所摹王維《辋川圖》為藍本摹繪而成,以水墨筆法将辋川二十景繪于一卷。全圖山谷蔥郁,雲水飛動,山水樹石皆筆力雄壯。另一件宋人繪制《果熟來禽圖團扇面》,畫有一隻紅鹦嘴鳥立于折枝之上,旁有幾片殘葉掩映着幾顆熟透的果實,設色雅緻,工筆細緻,有典型宋代院體畫特征。元人任仁發繪畫才能全面,對鞍馬造詣尤高。此次展出的《飲飼圖卷》繪有駿馬九匹,人物五人,描繪的應該是皇家豢養的名骥。是卷造型精準,勾勒勁細,展現了畫家臻于成熟的繪畫技巧。

                    宋代書法突破晉唐餘韻,注重個性特征和抒情寫意,逐漸形成“尚意”書風,将中國書法藝術發展推向新高潮;至元代,皈依晉唐以矯“尚意”流弊的古典書風出現,書法還與“文人畫”緊密結合,對後世産生了積極影響。

                    展覽中有宋元時期書法佳作3件。宋高宗趙構《草書七言絕句團扇面》抄錄了白居易《絕句代書贈錢員外》詩一首,為其退位後着意于“二王”時期的作品。通篇行距疏朗,用筆圓勁,清秀中寓老練。南宋名臣文天祥以忠義之名著稱,其書法作品傳世不多,目前所見傳世墨迹僅3件,此次展出的《草書謝昌元座右辭卷》即為之一。該卷為文天祥38歲時所書,筆力迅疾,一氣呵成,與他同年所書《木雞集序卷》,可稱雙璧。展覽中元代名家趙孟頫作品《行書緻張景亮信劄冊》是寫給外甥的一封家書,主要談及代濮潤之子向景亮之女求婚的事情。書劄以碧色紙寫就,整體較為随意,富于變化,給人以酣暢淋漓之感。

                    展覽第二部分為明代的繪畫與書法,共展出作品16件。明代是中國書畫藝術發展的重要階段,因循宋元傳統而持續演變,流派紛繁,各成體系。

                    明代繪畫山水、花鳥、人物各科全面發展,地域畫派湧現。

                    明代早期,崇尚宋代院體畫風的宮廷繪畫與“浙派”流行于畫壇。展覽中,明代宮廷畫家所繪《憲宗調禽圖軸》表現了憲宗皇帝在庭院中遊玩的情景,既反映宮廷生活,又兼具帝王肖像畫性質。另一件宮廷花鳥畫家呂紀繪制的《蕉岩鶴立圖軸》,圖中仙鶴羽翼潔白,湖石玲珑,亦有蕉葉相伴,全畫筆法工細、風格華美,屬典型的明代宮廷繪畫風格。

                    明代中期,“文人畫”勃興,由沈周、文徵明等人創立的“吳門畫派”成為主流。展出的“吳門畫派”旗幟文徵明的《真賞齋圖卷》是文氏88歲時所繪,寫友人華夏真賞齋之景,描繪了文人的生活環境和風雅活動。畫家于耄耋之年猶能作畫精密不苟,可見功力深厚,實為難得。

                    明代晚期,董其昌于文人山水畫另辟蹊徑,所創“松江派”占據了統治地位;徐渭獨抒性靈,進一步完善了大寫意花鳥畫風;陳洪绶和曾鲸則分别開創了變形人物畫風格和墨骨暈染肖像畫技法。展覽中對以上名家名作均有展現。其中董其昌的《北固山圖卷》系與友人遊眺京口(鎮江)北固山後于歸舟中憶寫而作,秀潤清新,韻味無窮;徐渭的《雜畫卷》分繪芋葉拳石、萱花小鳥及高士乘舟,雖為小品,但自由揮灑,水墨淋漓;陳洪绶的《攜杖觀畫圖扇面》自畫其在蘇州獅子林繪墨竹時的情景,湖石嶙峋,人物高古;曾鲸的《菁林子像卷》以注重墨骨、層層烘染之法描繪江南文人逸士,“如鏡取影,妙得神情”。

                    明代書法繼承宋元帖學而蓬勃發展,姿态愈加豐富,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

                    明初,書法直接師承元人,追求古人法度,“台閣體”盛行。中期以後,鼎革浪潮掀起,重倡帖學本義,以祝允明、文徵明、王寵最負盛名,形成聲勢浩大的“吳門書派”。展出的祝允明《草書七絕三首卷》皆為題詠家鄉蘇州城詩作,通篇筆勢縱逸,張力強烈;文徵明《行書〈乙卯元旦〉詩扇面》是新年之際有感而發,用筆圓轉自若,神韻與氣質兼備;王寵《草書題畫詩扇面》則布勢疏闊自然,筆法遒勁靈動,頗得“二王”筆意。

                    及至明代晚期,書壇呈現出兩種傾向,董其昌力求閑逸淡雅的審美情趣,而黃道周、倪元璐等書家以剛健奇崛為勝,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特征。展覽中,董其昌《行書李颀詩卷》錄寫《贈張旭》和《題盧道士房》長詩二首,全篇“平淡天真”之氣貫穿始終。古淡散逸之美如清風拂面,令人心氣爽然;張瑞圖《草書五言律詩扇面》用筆以側鋒為多,轉筆較硬,橫畫突出,應為其晚年作品。

                    展覽第三部分為清代的繪畫與書法,共展出作品30件。清代是中國書畫藝術集古今大成的時代,名家之衆、流派之叢、技法之新遠超前代。

                    清代繪畫延續元明以來“文人畫”傳統,追求筆墨情趣,風格技巧多變。清初畫壇複古與創新并存,崇尚複古的畫家以“四王”為首。展覽中王鑑、王原祁、王翚三人佳作均為摹古之筆:王鑑中年仿元代吳鎮《深山古寺圖軸》風格蒼秀沉郁,盡得元人筆意;王原祁晚年《仿梅道人溪山煙霭圖卷》,山川林木郁茂,筆墨蒼厚取勝,“得力于古者深也”;王翚62歲時所作仿王蒙《盧鴻草堂圖軸》為其鐘愛題材,筆墨自如,化古為新。銳意變革的代表當屬“金陵畫派”與“清初四僧”。展覽中有“金陵畫派”之首龔賢的《白雲錦樹圖軸》,描繪了道家“煙霞仙聖”的景緻;另一位“金陵畫派”名家吳宏的《仿元人山水軸》山石縱橫交錯,筆墨豁然大度,盡顯放逸之态。展出的“四僧”畫作山水、花鳥俱全:石濤的《仿古山水軸》仿吳鎮山石汀渚圓點皴筆用法,展露畫家的獨特風格;朱耷所繪《遊魚圖軸》圖中大面積留白,上部繪一尾瘦魚,魚眼是其典型的“白眼向人”畫法,畫面構意造型新奇,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清代中期,宮廷繪畫在皇室扶持下獲得較大發展,展覽中亦有多位供奉活躍于内廷的宮廷畫家及擅畫詞臣的作品:“畫狀元”唐岱的《湖山春色圖軸》為典型文人意趣題材之山水繪畫;畫苑領袖錢維城的《雲泉松塢圖軸》筆墨沉厚、氣韻渾穆;金廷标擅畫人物,其《虎溪三笑圖軸》表現了儒釋道三人相談甚歡的場景;鄒一桂着意花鳥,所繪《芙蓉雙鹭圖軸》為典型的清代宮廷繪畫;宗室畫家弘旿的《閱武樓閱武圖卷》則表現了乾隆帝弘曆于西郊閱武樓閱武的真實場面。與此同時,“揚州畫派”名家在創作上不拘古法、标新立異。展出的“揚州畫派”名家華喦《水西山宅圖軸》和李鱓《五松圖軸》均為詩畫結合之作,展現了畫家筆墨情趣與詩情畫意的交融。展覽時間:常設展覽
                    展覽城市:北京 - 北京
                    展覽機構:中國國家博物館
                    展覽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長安街16号天安門廣場東側
                    主辦單位:中國國家博物館
                    展覽備注:展廳位置:南12展廳
                    展覽介紹
                    經過緊張的籌備,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的“中國古代書畫”展将于2019年12月17日在國家博物館南12展廳隆重開幕,此展覽是國家博物館立足館藏推出的專題展覽又一力作。

                    一、展覽緣起

                    中國書畫藝術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書畫藝術相互借鑒,形成了許多共同的審美意趣和精神追求。中國國家博物館作為代表國家收藏、研究、展示、闡釋能夠充分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代表性物證的最高機構,曆來重視對古代書畫的征集與收藏,館藏古代書畫名品佳作近萬餘件。這些藏品的時間跨度從魏晉殘紙、隋唐寫經到宋元名家、明清流派,脈絡清晰、規模龐大、品類豐富,在國内同類收藏中位居前列。此次“中國古代書畫”專題展覽在展示國博豐富館藏的同時,旨在反映中國書畫藝術極為悠久的曆史和輝煌的成就,再現傳統文脈連綿不斷、代續傳承的本質,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包容大度與創新進取。

                    二、展覽概況

                    此次“中國古代書畫”專題展覽以時間為主線,遴選宋元名家的稀世之作和明清各派的代表作品52件,較為全面地展示出宋元以降中國古代書畫的發展脈絡。展覽共分為宋元時期的繪畫與書法、明代的繪畫與書法和清代的繪畫與書法三個單元。

                    展覽第一部分為宋元時期的繪畫與書法,共展出作品6件。中國書畫的卷軸墨迹始于魏晉時期,由于年代久遠,宋代以前的名家作品流傳甚少。

                    宋代宮廷畫院出現,山水畫成就突出,花鳥畫追摹自然,人物畫注重傳神;元代“文人畫”興盛,強調筆墨與意趣,是中國繪畫藝術的創造性發展。

                    此次共展出3件宋元時期繪畫作品。其中宋人所繪《辋川圖卷》系以唐代王維《辋川圖》或其他宋人所摹王維《辋川圖》為藍本摹繪而成,以水墨筆法将辋川二十景繪于一卷。全圖山谷蔥郁,雲水飛動,山水樹石皆筆力雄壯。另一件宋人繪制《果熟來禽圖團扇面》,畫有一隻紅鹦嘴鳥立于折枝之上,旁有幾片殘葉掩映着幾顆熟透的果實,設色雅緻,工筆細緻,有典型宋代院體畫特征。元人任仁發繪畫才能全面,對鞍馬造詣尤高。此次展出的《飲飼圖卷》繪有駿馬九匹,人物五人,描繪的應該是皇家豢養的名骥。是卷造型精準,勾勒勁細,展現了畫家臻于成熟的繪畫技巧。

                    宋代書法突破晉唐餘韻,注重個性特征和抒情寫意,逐漸形成“尚意”書風,将中國書法藝術發展推向新高潮;至元代,皈依晉唐以矯“尚意”流弊的古典書風出現,書法還與“文人畫”緊密結合,對後世産生了積極影響。

                    展覽中有宋元時期書法佳作3件。宋高宗趙構《草書七言絕句團扇面》抄錄了白居易《絕句代書贈錢員外》詩一首,為其退位後着意于“二王”時期的作品。通篇行距疏朗,用筆圓勁,清秀中寓老練。南宋名臣文天祥以忠義之名著稱,其書法作品傳世不多,目前所見傳世墨迹僅3件,此次展出的《草書謝昌元座右辭卷》即為之一。該卷為文天祥38歲時所書,筆力迅疾,一氣呵成,與他同年所書《木雞集序卷》,可稱雙璧。展覽中元代名家趙孟頫作品《行書緻張景亮信劄冊》是寫給外甥的一封家書,主要談及代濮潤之子向景亮之女求婚的事情。書劄以碧色紙寫就,整體較為随意,富于變化,給人以酣暢淋漓之感。

                    展覽第二部分為明代的繪畫與書法,共展出作品16件。明代是中國書畫藝術發展的重要階段,因循宋元傳統而持續演變,流派紛繁,各成體系。

                    明代繪畫山水、花鳥、人物各科全面發展,地域畫派湧現。

                    明代早期,崇尚宋代院體畫風的宮廷繪畫與“浙派”流行于畫壇。展覽中,明代宮廷畫家所繪《憲宗調禽圖軸》表現了憲宗皇帝在庭院中遊玩的情景,既反映宮廷生活,又兼具帝王肖像畫性質。另一件宮廷花鳥畫家呂紀繪制的《蕉岩鶴立圖軸》,圖中仙鶴羽翼潔白,湖石玲珑,亦有蕉葉相伴,全畫筆法工細、風格華美,屬典型的明代宮廷繪畫風格。

                    明代中期,“文人畫”勃興,由沈周、文徵明等人創立的“吳門畫派”成為主流。展出的“吳門畫派”旗幟文徵明的《真賞齋圖卷》是文氏88歲時所繪,寫友人華夏真賞齋之景,描繪了文人的生活環境和風雅活動。畫家于耄耋之年猶能作畫精密不苟,可見功力深厚,實為難得。

                    明代晚期,董其昌于文人山水畫另辟蹊徑,所創“松江派”占據了統治地位;徐渭獨抒性靈,進一步完善了大寫意花鳥畫風;陳洪绶和曾鲸則分别開創了變形人物畫風格和墨骨暈染肖像畫技法。展覽中對以上名家名作均有展現。其中董其昌的《北固山圖卷》系與友人遊眺京口(鎮江)北固山後于歸舟中憶寫而作,秀潤清新,韻味無窮;徐渭的《雜畫卷》分繪芋葉拳石、萱花小鳥及高士乘舟,雖為小品,但自由揮灑,水墨淋漓;陳洪绶的《攜杖觀畫圖扇面》自畫其在蘇州獅子林繪墨竹時的情景,湖石嶙峋,人物高古;曾鲸的《菁林子像卷》以注重墨骨、層層烘染之法描繪江南文人逸士,“如鏡取影,妙得神情”。

                    明代書法繼承宋元帖學而蓬勃發展,姿态愈加豐富,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

                    明初,書法直接師承元人,追求古人法度,“台閣體”盛行。中期以後,鼎革浪潮掀起,重倡帖學本義,以祝允明、文徵明、王寵最負盛名,形成聲勢浩大的“吳門書派”。展出的祝允明《草書七絕三首卷》皆為題詠家鄉蘇州城詩作,通篇筆勢縱逸,張力強烈;文徵明《行書〈乙卯元旦〉詩扇面》是新年之際有感而發,用筆圓轉自若,神韻與氣質兼備;王寵《草書題畫詩扇面》則布勢疏闊自然,筆法遒勁靈動,頗得“二王”筆意。

                    及至明代晚期,書壇呈現出兩種傾向,董其昌力求閑逸淡雅的審美情趣,而黃道周、倪元璐等書家以剛健奇崛為勝,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特征。展覽中,董其昌《行書李颀詩卷》錄寫《贈張旭》和《題盧道士房》長詩二首,全篇“平淡天真”之氣貫穿始終。古淡散逸之美如清風拂面,令人心氣爽然;張瑞圖《草書五言律詩扇面》用筆以側鋒為多,轉筆較硬,橫畫突出,應為其晚年作品。

                    展覽第三部分為清代的繪畫與書法,共展出作品30件。清代是中國書畫藝術集古今大成的時代,名家之衆、流派之叢、技法之新遠超前代。

                    清代繪畫延續元明以來“文人畫”傳統,追求筆墨情趣,風格技巧多變。清初畫壇複古與創新并存,崇尚複古的畫家以“四王”為首。展覽中王鑑、王原祁、王翚三人佳作均為摹古之筆:王鑑中年仿元代吳鎮《深山古寺圖軸》風格蒼秀沉郁,盡得元人筆意;王原祁晚年《仿梅道人溪山煙霭圖卷》,山川林木郁茂,筆墨蒼厚取勝,“得力于古者深也”;王翚62歲時所作仿王蒙《盧鴻草堂圖軸》為其鐘愛題材,筆墨自如,化古為新。銳意變革的代表當屬“金陵畫派”與“清初四僧”。展覽中有“金陵畫派”之首龔賢的《白雲錦樹圖軸》,描繪了道家“煙霞仙聖”的景緻;另一位“金陵畫派”名家吳宏的《仿元人山水軸》山石縱橫交錯,筆墨豁然大度,盡顯放逸之态。展出的“四僧”畫作山水、花鳥俱全:石濤的《仿古山水軸》仿吳鎮山石汀渚圓點皴筆用法,展露畫家的獨特風格;朱耷所繪《遊魚圖軸》圖中大面積留白,上部繪一尾瘦魚,魚眼是其典型的“白眼向人”畫法,畫面構意造型新奇,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清代中期,宮廷繪畫在皇室扶持下獲得較大發展,展覽中亦有多位供奉活躍于内廷的宮廷畫家及擅畫詞臣的作品:“畫狀元”唐岱的《湖山春色圖軸》為典型文人意趣題材之山水繪畫;畫苑領袖錢維城的《雲泉松塢圖軸》筆墨沉厚、氣韻渾穆;金廷标擅畫人物,其《虎溪三笑圖軸》表現了儒釋道三人相談甚歡的場景;鄒一桂着意花鳥,所繪《芙蓉雙鹭圖軸》為典型的清代宮廷繪畫;宗室畫家弘旿的《閱武樓閱武圖卷》則表現了乾隆帝弘曆于西郊閱武樓閱武的真實場面。與此同時,“揚州畫派”名家在創作上不拘古法、标新立異。展出的“揚州畫派”名家華喦《水西山宅圖軸》和李鱓《五松圖軸》均為詩畫結合之作,展現了畫家筆墨情趣與詩情畫意的交融。

                    京ICP備11024091号-1